陕西省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任免工作人员试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15:54:18   浏览:908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陕西省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任免工作人员试行办法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任免工作人员试行办法
陕西省人民政府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健全干部任免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任命工作人员,要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选拨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大公无私,严守法纪,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改革精神,能够开创新局面,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业
务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且身体健康的干部,担任各级领导职务。
第三条 任免工作人员,必须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经任免机关会议通过。

第二章 任免权限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任免下列工作人员:
省人民政府顾问、副秘书长、副厅长、副局长、委员会副主任,办公厅主任、副主任,参事室主任、副主任、参事、各厅、局、委员会顾问,总工程师;
行政公署专员、副专员、顾问;
其他相当于上列各项职位的人员。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授权行政公署任免下列工作人员:
行政公署的局长、副局工、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各局、委员会顾问;
其他相当于上列各项职位的人员。
第六条 省辖市人民政府任免下列工作人员:
市人民政府顾问、副秘书长,办公室(厅)主任、副主任、副局长、委员会副主任,各局、委员会顾问,总工程师;
其他相当于上列各项职位的人员。
第七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任免下列工作人员:
县(市、区)人民政府顾问、副局长、副科长、委员会副主任、办公室副主任;
区公所区长、副区长,街道办事处主任、副主任;
其他相当于上列各项职位的人员。

第三章 任免程序
第八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任免工作人员,须经主管部门领导人员会议通过,并以行政部门名义呈报任免机关常务会议或办公会议通过。
第九条 本办法第二章所列工作人员,经批评任命后,分别发给由省市长、市长、专员、县(市、区)长签署后的《任命书》。
第十条 报请任命的工作人员,须经批准任命后再到职工作。个别人员如因工作急需,先行到职时,可由任命机关批准;未经批准任命的工作人员,不得对外公布;免除职务,也应依照上述程序办理。
第十一条 经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任命的工作人员,当其工作变动时,必须及时办理免职手续;呈报任命正职时,如该机构的前任正职尚未免职,必须及时办理免职手续;呈报任命正职时,如该机构的前任正职尚未免职,必须先免后任;呈报副职时,副职在二人以上者,应注明排列顺
序。
第十二条 在报请任命新设机构的工作人员职务时,应写明该机构的批准机关及批准日期。
建制改变、机构撤销或合并,原经任命的工作人员,其职务应报请任命机关注销;工作人员离休、退休、退职或死亡,以及因犯有错误给予降职以上处分的,应报任命机关备案。上列几种情况,均不再办理免职手续。
第十三条 凡需要报请任免工作人员,必须以正式公文请示报告并附送《干部任免呈报表》一式三份(表式附后)。为了减少公文周转环节,及时办理任免手续,请示报告径送各级人民政府的承办部门,由承办部门按照规定提请本级人民政府(行署)任免。
第十四条 报请任免工作人员的公函、名单所列机构及职务,必须写全街名称。特别是姓名及职务,要核对准确,并用正楷书写。

第四章 承办部门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任免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的人事部门承办。人事部门的任务是:
(一)负责任免办法的贯彻执行,研究有关任免工作的情况和问题,处理各部门提出的有关任免事项;
(二)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提请本级人民政府(行署)通过任免的工作人员名单;
(三)依照法律规定,办理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工作人员的工作;
(四)办理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的任免公函和人员名单;
(五)根据任免机关批准的任免工作人员名单,草拟和印发任免通知,填发《任命书》;
(六)编辑《任命录》和承办领导交办的其它任免事项。

第五章 其它
第十六条 本办法任免范围以外的工作人员,由省政府各工作部门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有关规定精神自行规定,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试行。省政府过去有关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时,改按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1984年7月4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南京市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条例》的决定

江苏省南京市人大常委会


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南京市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条例》的决定


(2004年5月27日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2004年6月17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 2004年6月28日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9号公布 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对《南京市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第十条修改为:“排灰单位对粉煤灰的处置应当由以贮为主转为以用为主,制定本单位粉煤灰综合利用计划,并报粉煤灰综合利用主管部门备案,由粉煤灰综合利用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监督实施。”

二、删去第二十一条。

此外,根据本决定对有关条文的顺序作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南京市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关于进一步严防地中海实蝇传入我国的通知

农业部


关于进一步严防地中海实蝇传入我国的通知

           (农检疫发〔1995〕9号)

 

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厅、口岸动植物检疫局、植物检疫所、动物检疫所、部植物检疫实验所:

  最近,我部北京动植物检疫局在首都机场从进境旅客携带的新鲜水果中查获了地中海实蝇,这是我国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继广州口岸截获此虫后又一次截获的重大疫情,对保护我国的水果生产安全、人民生活和出口创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中海实蝇危害植物达二百多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国际性检疫害虫,由于传入此虫,使不少国家的水果生产、进出口贸易遭到很大损失,一旦传入,难以根除。我国对此虫也十分重视,早在1981年,国务院就以国发167号文件批转了我部关于

严防地中海实蝇传入国内的紧急报告。十多年来,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认真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检疫,认真把关,在防止疫情传入国内方面作了大量的有效的工作,此虫至今在我国尚未发生。

  这次,在首都机场查获地中海实蝇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说明我国水果生产安全面临着国外病虫害的严重威胁。由于国际旅客携带的水果是地中海实蝇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进境人员携带的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为了确保我国水果生产安全,严防地中海实蝇等危险性病、虫、杂草传入我国,按国务院有关精神,我部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一、继续贯彻国务院1981年国发167号文件,禁止从地中海实蝇发生国家或地区

进口水果、蔬菜(仅限番茄、茄子、辣椒,下同),如需从非地中海实蝇疫区进口水果、蔬菜,应事先到国家动植物检疫局办理检疫审批手续,在签定贸易合同时应订明检疫要求。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要认真做好进口检疫工作。

  二、入境人员不得携带水果、蔬菜入境。供途中食用的少量水果应在入境前自行处理完毕,入境检查发现带有水果、蔬菜,由口岸动植物检疫人员没收销毁处理。请海关人员予以协助。

  三、在国际航线上工作的机组人员、船员、列车员,在飞机、轮船、国际列车抵达我国机场、港口码头、火车站后,不得将水果、蔬菜带离飞机、轮船、列车。烂果、果皮等垃圾应使用经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认可的方法处理,不准任意抛弃。

  四、进一步完善入境人员申报制度和查验手段。坚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第三十条有关规定,在入境时必须向海关申报并接受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检疫。

  做好动植物检疫工作,防止地中海实蝇传入我国,直接关系到我国水果生产、人民生活和对外贸易,除口岸动植物检疫人员要坚守职责、严格把关外,请外贸、外交、交通、铁路、民航、海关、旅游等部门给予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止地中海实蝇传入我国这一工作。

 

                                农业部

                          一九九五年六月十三日


   进口禽类、禽类产品和有关其它检疫物的通知

           (农检疫发〔1995〕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牧、渔)业厅(局)、各直属口岸动植物检疫局、动物检疫所: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于1994年12月17日暴发了一起由高致病性毒株引起的禽流感。为防止禽流感传入我国,确保我国养禽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我部于1995年1月19日下发了农检疫发[1995]1号通知,禁止从澳大利亚进口禽类、禽类产品和有关其它检疫物。

  澳大利亚暴发禽流感后,于1994年12月23日—24日扑杀了感染鸡群,并进行了大规模的跟踪以及临床和血清学检测,再未监测到禽流感,目前无证据表明澳大利亚的禽类存在高致病性的禽流感,根据国际兽疫局(OIE)的有关规定,澳大利亚在

1995年6月24日以后将被视为无禽流感国家。因此,从1995年6月25日起,解除禁止从澳大利亚进口禽类、禽类产品和有关其它检疫物。请各口岸动植物检疫局、动物检疫所做好从澳大利亚进口禽类、禽类产品和其它有关检疫物的检疫工作。

 

                               农业部

                          一九九五年六月三十日